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原因
发布时间 :2023-08-03
来源 :莱思纽卡
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,参与血红蛋白、肌红蛋白和许多酶的合成,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有重要作用。铁缺乏会导致缺铁性贫血,这是一种常见的营养性疾病,尤其是儿童更容易发生。缺铁性贫血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、免疫力、学习能力和情绪状态,甚至会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。
缺铁的原因
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
1.先天储存不足:早产、双胎或多胎、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均可导致胎儿先天储铁减少。
2.铁摄入量不足:尽管母乳铁吸收率高,但含铁量低,长期纯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,或未使用铁强化配方乳是儿童缺铁的重要原因。
3.生长发育因素: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,5个月和1岁时体重分别为出生时的2倍和3倍;随体重增加,血容量相应增加,1岁时血红蛋白(Hb)增加2倍,早产儿的体重及Hb增加倍数更高;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,则易致缺铁。
4.铁吸收障碍:慢性腹泻、短肠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铁的吸收。
5.铁丢失增多:体内任何部位的长期慢性失血均可导致缺铁,临床最常见原因为消化道出血和青春期女孩月经增多。
6.其他影响因素:24个月以下的儿童患贫血的风险增加;4~6个月时辅食添加不当;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;母亲受教育程度(初中及以下);家庭人均月收入(<3000元)。
缺铁的检测
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指标:
1.血红蛋白(Hb):是筛查儿童缺铁性贫血最简单易行的指标,现广泛采用。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现状,建议仅对ID的高危儿童进行筛查。包括:早产儿、低出生体重儿,出生后4~6个月仍纯母乳喂养、人工喂养婴儿及单纯牛乳喂养婴儿。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建议在生后3~6个月检测Hb,其他儿童9~12个月时检查Hb。具有ID高危因素的幼儿,建议每年检查1次Hb。青春期,尤其是女孩应常规定期进行Hb检测。
2.血清铁(SI):反映血液中游离铁的含量,是血液中铁的主要形式,与铁蛋白结合后进入骨髓参与造血。缺铁时,血清铁降低。
3.总铁结合力(TIBC):反映血液中能与铁结合的蛋白质的总量,主要是转铁蛋白。缺铁时,TIBC升高。
4.铁饱和度(TS):反映血液中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的程度,是SI与TIBC的比值。缺铁时,TS降低。
5.血清铁蛋白(SF):反映体内储存铁的含量,是最敏感、最特异的缺铁指标。缺铁时,SF降低。
缺铁的预防
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.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:提倡母乳喂养。纯母乳喂养者应从2周龄开始补铁,剂量2~4 mg·kg-1·d-1元素铁(最大15 mg/d),直至12月龄。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儿应采用铁强化配方乳,一般无需额外补铁;1岁以内不宜采用单纯牛乳喂养。
2.足月儿:母乳喂养足月儿,4个月开始补充铁剂,剂量1~2 mg·kg-1·d-1元素铁(最大15 mg/d),至能够摄入足量富含铁的辅食。未采用母乳喂养、母乳喂养后改为混合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婴儿,应采用铁强化配方乳(铁含量6~12 mg/L),并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。
3.幼儿:纠正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;鼓励进食蔬菜和水果,促进肠道铁吸收;尽量采用铁强化配方乳,不建议单纯牛乳喂养。
4.青春期:注重青春期心理健康和咨询,加强营养,合理搭配饮食;一般无需额外补充铁剂,对拟诊为铁缺乏症(ID)或IDA的青春期女性【【已经检测】】- 感染,合理喂养,给予富含铁的食物,注意休息。
5.病因治疗:尽可能查找并去除导致缺铁的原因和基础疾病,如纠正厌食和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和习惯、治疗慢性失血疾病等。
6.铁剂治疗:尽量给予口服铁剂治疗,维生素C、稀盐酸可增加铁的吸收;牛奶含磷较多,可影响铁的吸收,故口服铁剂时不宜饮用牛奶;选择适合儿童的口服铁剂:如口感良好、胃肠道刺激较小(有机铁)、服用方便(婴幼儿推荐液体制剂)的补铁药物;补铁剂量:应按元素铁计算剂量,即每日补充元素铁4~6 mg/kg,每日2~3次,Hb正常后需继续补铁2个月,用以补充储存铁,必要时可同时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。有研究证实,间断补充元素铁亦可达到补铁效果。铁剂服量过大可产生中毒现象,如出现恶心、呕吐、不安,严重者可发生昏迷、肝坏死、胃肠道出血或末梢循环衰竭等;静脉铁剂疗效并不比口服好,且易出现不良反应,仅在不宜口服治疗,如伴有吸收不良的患儿才考虑使用。
7.疗效评估:补铁治疗3~4 d后,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,7~10 d达高峰,补铁2周后Hb开始上升,4周后Hb应上升>20 g/L;每2~3个月复查1次血常规,直至Hb达到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。补铁后如未出现预期效果,应寻找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