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宝宝要重视预防性补铁呢?
发布时间 :2023-05-04
来源 :莱思纽卡
据WHO估计,全球约1/4的人口患有贫血,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和女性。其中,大多数贫血由铁缺乏引起。中国的数据也显示,7个月到7岁儿童中,铁缺乏症的发生率达到了40.3%,而7个月到12个月的婴儿更是高达65.2%。专家共识给出以下5个原因:
⑴ 先天储存不足:早产、双胎或多胎、胎儿失血和严重缺铁的孕母均可导致胎儿先天储铁减。
⑵ 铁摄入量不足:母乳虽然铁吸收率高,但含铁量较低。
⑶ 生长发育因素: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,5个月和1岁时体重会分别增加到出生时的2倍和3倍。随着体重的增加,血容量也会相应增加。1岁时血红蛋白会增加2倍,而早产儿的体重和血红蛋白增加倍数更高。
⑷ 铁吸收障碍:慢性腹泻、短肠综合征等都会影响铁的吸收。
⑸ 铁丢失增多: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缺铁,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消化道出血以及青春期女孩的月经增多。
学科领域中的要点
01
预防铁缺乏症比治疗重要!不同情况的宝宝,预防性补充方式也不同:
1. 对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来说,母乳喂养最好,可在2周后开始补充铁,每日元素铁补充量为 2~4 毫克/千克(最大15 毫克/天),直至12个月龄结束。
2. 对足月儿的母乳喂养者而言,需要从4个月龄开始补充铁剂,每日元素铁补充量为1~2毫克/千克(最大15 毫克/天),直至宝宝能够摄入足量富含铁的辅食。
02
为什么重视预防性补铁呢?
铁缺乏症分为铁减少期、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和缺铁性贫血期三个阶段。缺铁性贫血只是铁缺乏症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。但是,大多数家长只有在孩子出现缺铁性贫血时才会意识到孩子缺铁,并需要补铁。实际上,前两个阶段可能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、免疫力、认知和学习能力造成不良影响,并且可能无法逆转。因此,专家一致认为,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对儿童的健康和神经发育有重要影响,并建议预防性补充铁剂!
03
宝宝被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后,需要如何治疗呢?建议口服铁剂治疗,按元素铁的计算剂量,每日分 2~3 次口服,每日剂量为每千克体重 4~6 毫克。同时,家长还应查找可能导致缺铁的原因和基础疾病,并予以解决。
铁缺乏的原因前面已经提到过,如果确诊了缺铁性贫血,家长应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,如纠正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和习惯、治疗慢性失血疾病等。此外,建议对缺铁性贫血高危儿童定期筛查,包括早产儿、低出生体重儿、出生后仍纯母乳喂养的婴儿、人工喂养婴儿和单纯牛奶喂养婴儿。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建议在生后 3~6 个月检测血红蛋白,其他儿童建议在 9~12 个月时检查血红蛋白。对于具有缺铁性贫血高危因素的幼儿,每年建议检查一次血红蛋白。
04
在补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:
1.优先选择口服铁剂治疗;
2.不要在口服铁剂时饮用牛奶,因为牛奶含磷较多,会影响铁的吸收;
3.选择适宜儿童的口服铁剂,如口感良好、胃肠道刺激较小、服用方便的补铁药物。
专家共识表明,静脉铁剂的疗效并不比口服的好,容易出现不良反应,只有在不适合口服治疗的情况下,如吸收不良的儿童,才会考虑使用。在选择补铁药物时,家长也应做好功课。因为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,补铁的疗程都较长,但传统铁剂口感较差,容易刺激胃肠道,难以让宝宝配合。建议选择口感好、胃肠道刺激小的铁剂,如进口的贝塞仑铁滴剂,这是美国进口的第三代氨基酸螯合铁,可以分子形式被完全吸收,吸收率高、抗干扰能力强,几乎没有胃肠道反应,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优势,有助于婴幼儿服用。
血红蛋白正常后需继续补铁2个月,以恢复储存铁水平,减少贫血复发。一般建议在补铁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红蛋白,即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2个月,以保证宝宝体内的铁储备充足。如果补铁疗程不足,宝宝会在遇到感染、腹泻等疾病时再次出现贫血。此外,为了促进铁的吸收和代谢功能,宝妈们还需注意宝宝膳食中各种微量营养素的充足摄入,必要时可服用营养包来保证营养均衡。值得一提的是,持续补充到6岁对儿童的综合发展有更大的益处。
分享到
END

微信

微博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