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胖嘟嘟可爱,但是不能肥胖,婴儿健康饮食很重要
发布时间 :2022-04-11
来源 :莱思纽卡
传统观念宝宝就是要胖嘟嘟才可爱,随着婴幼儿营养过剩,导致越来越多肥胖案例,甚至诱发三高等并发症,不少专家大声疾呼脂肪细胞一旦形成,就不容易消失,应及早建立婴幼童正确饮食习惯,预防恼人肥胖问题胜于治疗。
「小孩就是要胖嘟嘟才可爱,有胃口是好事,干嘛限制那么多?」 婴幼儿的体重问题常成为两代照顾者间的摩擦引爆点,事实上,胖宝宝除了可爱萌度百分百外,其实隐藏不少危机因子。
下列几大必知原则,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,快来检视你的照顾观念是否落伍了。
首先,针对肥胖宝宝的定义,以1岁男宝宝为例,BMI值介于14.8~18.3属正常范围,大于18.3则过重,超过19.2就是肥胖。
「婴幼儿的BMI值标准与成人不同,不同年龄、性别也有不同标准。」 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再消失,饮食习惯多是从小养成,已有研究证实肥胖婴儿长大后依然肥胖的机率较高,也会带来许多长期和慢性问题,随着婴幼儿年纪渐长,症状会越来越多。
必知观念2:脂肪变热量 肥胖≠抽高本钱
针对坊间有「宝宝小时候胖一点,将来才有抽高本钱」说法,「把将来要用的营养存起来的概念,虽无科学研究证实有用或没用,但单从逻辑上来说就行不通,毕竟儿童长高除了需要热量,也需蛋白质、矿物质、维生素等多种营养;胖宝宝身上多的只有脂肪,将来只能变成热量,无法提供其它营养素。」
多余的脂肪若无刻意减掉,反而会跟着小孩一辈子,变成是伤害。 从临床上观察,肥胖儿童小时候的确长得较高大,但成年后却比预期身高来得矮,由此可见,胖小孩只是长得快,并不代表会长得高。 换言之,这种「暂时性的高大」是骗人的,想要长高只要营养均衡且足够即可,过多的热量反而不利于长高。
必知观念3:恐影响情绪 诱发生理性并发症
胖小孩衍生问题多,最常见的是被同学嘲笑、言语霸凌,出现忧郁、暴躁等情绪问题,严重时恐引发社交障碍或拒绝上学。 此外,也易有O型腿、扁平足、股骨头生长板滑脱,容易骨折、性早熟影响身高发展,以及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疾病。
值得留意的是,肥胖使人暴露在许多疾病风险中,胖小孩和胖大人一样都是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代谢症候群、脂肪肝、胆结石等问题的高危险群。 一般人认为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是中年人才会有慢性病,但其实很多肥胖儿童在青春期,甚至更早就已出现这些问题;因此,千万不能以为小孩子胖没关系。
分享到
END

微信

微博



-
过度喂养危害大,宝宝发出这4种信号“我真的吃饱了”
1、注意力不集中:照顾过宝宝的人都知道,宝宝饿的时候,喂奶的方式可以说是“对窗外的事充耳不闻,只关心眼前的饭菜”。即使外面有大事,也不会影响宝宝。就像一只小饿狼,如果宝妈发现,宝宝突然转移注意力,开始有点抵触情绪。当她听到别人的声音时,她会停止喂奶,然后宝妈可以试探性地停止喂奶。
-
过度喂养,其实对孩子生长发育弊大于利
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,所以在生完孩子后,她尽力吃有营养的食物,促进母乳分泌,让孩子吃足够的母乳,生怕孩子吃不饱。宝宝吃辅食时,也要尽量做各种美味的辅食,希望孩子多吃,当宝宝不想吃的时候,宝妈就不再喂了,这说明宝宝吃饱了。
-
别再过度喂养了,影响宝宝生长发育,还会导致营养不良
宝宝长时间营养摄入不足,会影响宝宝的发育;如果宝宝吃得太多,很容易过度喂养,甚至导致超重、肥胖,影响健康。因此,作为新手父母,有必要知道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。 事实上,这也很简单,因为母乳喂养最神奇的是,宝宝和宝妈的身体,可以给出一些信号,来帮助父母判断宝宝是否饱了。